如果到法國奧塞美術館欣賞米勒的畫作是一種幸福,那在台灣欣賞到16幅米勒的作品,是一種奢華的幸福。
shine在8月初從北海道回台北後,專程去歷史博物館館欣賞米勒的畫作,雖然現場隊伍排得很長,能夠親臨觀賞,聽著蔣勲老師的導覽解說, shine感覺實在是很幸福,所以住在台北的朋友真是有福氣呢!
這次在史博館展出的米勒畫展,除了展出米勒作品,也展出了胡梭、柯洛等巴比松畫派畫家的作品,巴比松畫派的畫家有個特色,就是他們幾乎都住在法國楓丹白露森林的小村莊巴比松,一有空就跑進森林裡面寫生,作品主題多為鄉村風景畫,米勒是這個畫派中重要的畫家之一,他最後也是在巴比松終老一生。
聖經上說:當收割田地時,不可割到地緣,收穫剩下的穗子不可再撿,應留給窮人和外方人。米勒的畫作中,隱含著基督宗教的情懷,而聖經上的這句話,正是《拾穗》這幅畫所要表達的。在《拾穗》中,遠處的地平線上,可以看到大批人馬,忙著將採收的麥穗送上馬車。而前面這三位女性,就是聖經上所言的窮苦人家或外方人,忙著撿拾收穫剩下的稻穗,從畫作上可以看到三女前面的那方土地上,還有零零星星的金黃麥穗。
米勒的畫作中,大量使用紅、黃、藍三原色來吸引眾人目光,在《拾穗》中我們也可以清楚看到,畫作主角的三名女性身上,也有紅黃藍三種顏色。除此之外,我們從三位女性的細微動作,也可以研判出三位女性的年紀。右邊那一位黃帽的女性朋友,從她彎腰的角度,可以知道她腰不好上了年紀,身形佝僂,為了撿拾地上的麥穗,只能強忍辛苦、勉強彎腰,只為了要餬口飯吃。中間的紅帽女性,從她雙手看來,左手塞了一大把麥穗到腰間的袋子裡,右手還滿滿的抓了一把,企圖想要多撿拾一點麥穗,這名女性肯定要間負起一家生計的中年婦女。而左邊那一位藍帽女性,仔細看她的帽子後方,很明顯地與其他兩位女性不同,藍帽後方多出一片布,將後頸遮住,你說,這不是年輕女性愛美、怕曬,才會這樣做嗎?再者,你看她檢麥穗的那隻手,作作樣子隨便撿撿,肯定是心不甘情不願的幫忙少女。
米勒當初畫這一幅畫的時候,要表達的只是農民望著欠收的馬鈴薯田嘆息,但後來因為好友的一句話,這幅畫彷幅聽到遠處傳來的鐘聲,於是米勒便在地平線上的遠處畫上教堂。這一幅畫就從《糟糕的馬鈴薯欠收》正名為《晚禱》。
米勒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深刻的描寫農人的生活,不僅寫實更深切反映他的在巴比松的日常生活。此外,在米勒的畫作中也隱含了許多宗教情懷。在《晚禱》構圖中,光線從左上方灑落在兩人的中間,像是上帝特別眷顧一般,賜給豐衣足食。另外,地平線與農夫隱約構成十字架,可以感受到畫作中的宗教意涵...
在米勒的眾多牧羊女畫作中,這一幅《牧羊女與羊群》是最有名的,畫作中的主角牧羊女,利用牧羊的空檔織毛線,但因為米勒使用逆光技巧,讓人不容易看清楚手部細節,不仔細看,以為牧羊女正在禱告,在加上天空雲層灑落一絲陽光,讓整幅畫顯得莊嚴。
巴比松畫派擅長繪畫鄉村風景,米勒當然也不例外。這一幅畫《春天》是畫商向米勒訂購四幅以「四季」為主題的畫作之一,米勒是在巴比松畫室中,望著窗外的風景而完成這一幅畫。米勒晚年的畫作彩度明顯降低,但這幅晚年完成的《春天》中,卻又看到相當豐富的色彩,一般相信是受到了印象派崛起的影響,在畫作中使用「筆觸分離」的技法,將不同的顏色層層疊疊畫上去。
《春天》這幅畫作中可以看到近處剛下過雨,一切宛如新生,遠處的雨還在下,樹下還有行人在躲雨,天空右邊還有「雲破天開處」,看到這裡,你有沒有聞到一股剛下過雨的那種泥土味呢?
紡紗女
抓背的母牛
布荷東~拾穗者之歸 1859
迪亞茲~森林邊緣 1871
胡梭~小橋
德崗~楓丹白露農舍中庭 約1844
柯洛~收網 1871
《簸穀者》畫中的農夫經過歲月的歷練,簸穀的重心往後傾,使用畚箕的力道也不再使用蠻力,呈現出一付游刃有餘的樣態。米勒的作品中,大量的關懷農民生活,也因為如此,他的畫作被保守派認為蘊含著革命火花,所以米勒參加沙龍展,就時常碰壁。
8月初的植物園在藍天白雲下~美極囉!
植物園的荷花池沒有了荷花景觀就不一樣囉!
尚-法蘭斯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法國巴比松派畫家。以鄉村風俗畫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國畫壇聞名。習慣被稱作米勒,實際按照法語發音應翻作"米葉"。
~米勒畫作的圖文解說都是從朋友的E-mail轉載大家分享,若有侵權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