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與自由

2008072811:02

(澎湖鳥嶼景觀)


什麼是佛法?....「佛不是神,而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佛教十分重視道德與人格的修善,通過修行,來展現自我的佛性,達到「空無」、「無心」、「無念」的靜心之境!佛家常說:「一切見聞本是空」。見聞就是見聞,何來空之說?因為我們常從成見理解所見所聞,曲解的見聞其實與空無異。空,指的是「無事於心,無心於事」、「於念中無念」,「無心自成佛,成佛亦無心」,誠如佛家所言的:「真空妙有」。這裡的空有兩種妙意,一是騰空,二是真空;與心理學提及的「距離感」相互呼應。就像一個杯子,空出來愈多,表示杯子愈大,裝水愈多;腦子空出來很多,表示可以填補很多智慧。

空,又多了「胃納」的意思;心中沒有成見、沒有偏見、沒有心機的人,才能胃納諸多煩惱,真心自在。空是心靈自由的能力。人有自由才能流露出本我的智慧,使生活貼近事實,更見覺性,更能洞察煩惱,尋回自由。佛家說的自由是不被慾望所迷,不被五慾八風所牽引,不被貪、嗔、癡所轉,它不是放縱,而是自在感。所以,空該解釋成「不為物役」,或者更貼切的說法是「一切沒什麼」。是一種「本質上的空」,以空為有的人,才能真心領略如鳥在飛,如魚在游的如來妙境。

活著就是一種「實有」,別想太多,沒煩沒惱就好!【六祖壇經】的基本精神是無相、無住、無念;無相是有的實相見著空的本質,無往是不停止在某一個現象點上,無念是心中沒有我執的念頭。或者如【維摩詰經】裡常講的不二...生死不二、染淨不二、生死與涅槃不二、菩提與煩惱不二。

既然是空,必然沒我,既然無我何來「心」苦?

無住,正是佛家所謂的「空」性哲學,空是進入涅槃的門徑。心理學家指出心理困擾者的最大麻煩之一是:愛鑽牛角尖,使問題常住於心,這樣的人缺乏一種叫做「無住」的心靈特質。

把「無住」轉化成世俗的語言,應該叫做「看開點」或者「看破」。看開點的反面正意謂著我們常把「煩惱住於心」,「住」與「無住」的對應巧妙的對出一種治療法則,用無住治療住的心靈困頓。心清「無住」的禪師,內心應該是「虛空」的,沒有偏袒的,無所執著的,得道的禪師「來去自由,心體無滯」。

所有人都有一種天生的不安全感,那是人生的過程,原始的不安會使人逃避,試圖尋求保護,或者反向的醉在現實之外。無住便是教人如何解脫,透過佛書、禪書,習得「本自無縛,不問求解,直用直行,是等無無」的泰然之道。

什麼是「無住」?

如果以六祖慧能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詮釋,應該極為貼切,無住的心靈是「虛空」的,所以才能「遊刃有餘」。失戀的人,把對方試為朋友,就是一種「無住」;被陷害的人,選擇原諒對方,也是一種「無住」;財產爭奪中,選擇放棄一切也是「無住」。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許多跌宕起伏的串連,有的人會在失落的時候,灰心喪志,把煩惱蓄存起來,成就了一灘死水。比方說,失業的人把過錯交給自己,運用自我「審判」,為自己羅織原罪,但是佛家的「無住」使人懂得這些波濤起伏其實為必然,懂得笑談人生風雲,讓生活變得更有創意。

無住,事實上是性空實相的學問,像太極一樣,空實相間,在生活出招之後再借力反擊。諸法無住的人才能「發清淨心,遠離諸病」。煩惱無住,當然是一門高明的心情「解脫學」。

我們不鑽牛角尖,心就不會受苦,過著「來去自由,心體無滯」的無住生活囉!

 

.........參考摘錄於 游乾桂先生 著的【用佛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