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丟了文化養分……李丁讚
中正紀念堂的改名,是對蔣中正的一種歷史定位,是一項很大的歷史工程。執政黨應該邀請學者專家進行整體討論,並經公共論述取得社會基本共識後,再進入行政立法程序。這不僅是對歷史專業與社會大眾的尊重,更可以在公共論述中建立社會信任,形塑集體認同。執政黨這種粗暴的作法,其行徑就好像握有權力的反對黨,一直在製造社會對立,缺少執政的視野與格局,讓人遺憾。
蔣中正是一個很受爭議的人物。白色恐怖的部分,已經可以確定他是「元兇」,很多重要政治犯的最後判決,都是由他定奪的。二二八的部分,陳水扁和游錫堃都說他是元兇,但目前為止並沒有確實證據證明他參與指揮。當成國家的最高領導者,他應該負責。但目前還不能說他是元兇。
要注意的是,我們對一個歷史人物的定位,一定要全面。蔣中正除了是「罪人」之外,他對台灣應該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希望學界能對這樣一位複雜人物進行更全面的評估,讓社會可以做全面的評價。這才是歷史定位。有肯定,才會認錯,進而和解。全面,才能服人。深刻宏遠,才能超越表面的對立。
民進黨要真相,是合理而應該的。國民黨更應該把相關史料公開,讓真相可以完整呈現,讓每個人可以因此學會公正。能公正地對待死者,才能公正地面對今生。兩黨都要開放,社會才能慢慢學會全面與深遠。衝突與對立,其實都只是表象。往深遠去看,人性是共通而可以相互理解的。執政,就是要抓住深遠,讓人感動。
其次談改裝。中正紀念堂屬中國古典體建築,不管內部再怎麼改裝,只要兩廳院和主廳還在,它的「古典」性格仍然存在,與「民主」的普羅性格,並不搭調。圍牆拆除,主建築與周圍的環境也不一致。我認為,民主公園應該另覓地點,整體規劃,讓台灣民眾有一個類似海德公園的自由聖地。但中正紀念堂並不合適。
如果對蔣中正的歷史定位確立,社會同意改名,我認為中正紀念堂可以改為「中國公園」之類的名稱。不管台灣以後是否獨立,「中華民國」在台灣都是一項歷史事實。台北,(曾經)是「中華民國」的首都,其留下代表中華民國的建築,就像日本殖民政府留下總統府,荷蘭人留下安平古堡一樣,都是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我們應該完整保留,而不是改裝破壞。
台灣,是一個歷經各種外來統治的社會。政治統治也許讓人厭惡,但其留下的地景資源是無辜的。從文化的角度來看,不同的政權,代表不同的文化傳承。我們應該積極正面來看待這些文化地景,進而轉化成思想人文的重要養分。未來,這都將變成台灣認同的一部份。深刻宏遠,才能穿越表象,直抵心靈。
藍綠對抗,是政治的不幸,是短暫的。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外省人統治台灣,卻也為台灣帶來豐富的文化資源。從北京烤鴨、太極拳、「中國公園」、到《易經》等,都是台灣重要的文化養分。對於「政治中國」我們固然要隨時警惕。但對「文化中國」,我們實在沒有理由拒絕。其實,如何更積極來轉化這些文化養分,讓台灣變成一個文化多元的社會,可能是化解藍綠對抗的秘密所在。
深刻宏遠,才能超越對立。執政,就是要抓住深遠,感動人心。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
...............................................
shine 覺得李丁讚教授說的很對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