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遠離暈眩...健康資訊

2007050822:35

(紐西蘭 皇后鎮 Kawarau)

康健雜誌51期 文/顧景怡

「眩暈」發作起來令人恐懼與發狂。

1888年末,法國南方阿爾鎮上,孤獨又熱切渴望愛情的梵谷再次受挫,他拿著鋒利的刀片尾隨於正在散步的高更之後,深怕高更會離他而去。

高更最後還是悄悄地離開阿爾鎮,連一聲告別也沒有。梵谷激動地拿刀割下自己的右耳送去給他喜愛的妓女,再畫下右耳紮繃帶的自畫像。

他的健康與精神狀況自此每況愈下,到了1890年夏天,終究逃不出精神的困頓,舉槍自殺。

過去梵谷被認為是癲癇或精神錯亂病人,但後世科學家由他的病歷、書信、畫風推敲,梵谷各種超乎常人的行為很可能是因為不斷困擾他的「眩暈」問題。

梵谷患的可能是由內耳內淋巴水腫引起的「美尼爾病」。發作時除了感覺天旋地轉外,還伴隨耳鳴、耳朵漲滿感、重聽。治療過梵谷的醫師就曾記錄,梵谷被聽力幻覺痛擊。

分析梵谷書信的科學家認為,患美尼爾病的人,發作時會迫切想要割掉耳朵或是在耳朵上戳個洞。而且,慢性復發、暈頭轉向可能會引發美尼爾症病人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混亂的視覺、令人神經緊繃的耳內噪音,雖創造梵谷畫中獨特的旋轉式筆觸,但也使他陷在孤寂的世界中兀自徘徊。

世界末日

「發生什麼大事!」「好像世界末日!」雖然大部份的眩暈都不致命,但來襲時卻令人驚慌。

不只病人害怕,醫師同樣也怕碰到眩暈病人。因為,造成眩暈的原因複雜,光是診斷分類就很棘手,有的眩暈可能只是輕微的姿勢轉換問題,但嚴重的卻可能是中風、腦瘤的徵兆。

也因為種類繁雜,很難估計真正的病人數目。宏恩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楊怡祥推估,台灣約200萬人有眩暈的問題,大概是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其中又以老人和女性居多。不過,發病的年齡分布廣泛,楊怡祥的經驗中,最小的案例是4歲。

頭暈(頭昏)有很多種,眩暈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一旦發作,會令人產生周圍的環境或者自己在移動的錯覺,還有噁心、嘔吐、冒冷汗等極不舒服的感覺。一時間天旋地轉,或者感覺騰雲駕霧,漂浮在半空中,也有人經歷如地震搖晃振動的感覺。

有些眩暈甚至令人感到向下墜落,「像是要掉到深谷,掉到地獄一樣」長庚醫院神經科教授朱迺欣轉述病人的感受。

對空間產生幻覺

楊怡祥解釋,這些現象都是因人體對空間的定向感或平衡感發生障礙而產生的「位置性幻覺」。

我們能走、能跳、前進、轉彎、能找到目的地等等,都與身體的平衡與定位有關。

身體平衡由眼睛、耳朵、感覺神經掌管。這三位將領將各種訊號傳到統帥腦幹、小腦,再由此中心發號施令到身體各處,做各種動作協調身體、感受周圍空間。

掌管平衡最主要的神經是第八對神經──由腦幹中的前庭神經核深入內耳前庭部位的前庭神經。

內耳前庭部位的半規管上有平衡感受器,監控頭部的旋轉。靠近半規管的地方,還有內含耳石器的囊胞,負責偵測身體前後移動。

「眩暈,不是前庭神經就是半規管出問題,」長庚醫院教授朱迺欣總結。因此,眩暈病人通常向耳鼻喉科或是神經內科醫師求診。

內耳問題引起的眩暈稱「末梢性眩暈」,雖會引起極度不適感,但不會致命。主要包含美尼爾病、前庭神經炎、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

美尼爾病:

俗稱內耳積水,是因淋巴液過多產生的水腫,而非外來的液體灌入耳中。不過引起內耳淋巴水腫的原因不明。

過多的淋巴液刺激內耳神經,便導致眩暈、耳鳴、耳脹或耳塞的感覺,聽力也受影響。

另一方面,病人對周遭的聲音會很敏感,容忍度降低。

發作時,症狀持續可從數十分鐘至數小時不等,但不會超過一天。雖然,症狀會自然褪去,若不治療,美尼爾病仍會再度侵襲,也造成聽力逐漸受損。

前庭神經炎

真正的原因不明,一般猜測是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常發生的情形是在感冒後數週突發生平第一次眩暈。

像是暴風襲捲過境,前庭神經炎引起的眩暈,來勢洶洶,令人不敢睜開眼睛,噁心、嘔吐、走路不穩,症狀可持續數天甚至12週,病人只能臥床休息,無法活動。

與美尼爾病最大的不同是,前庭神經炎引起的眩暈不會出現耳鳴或重聽的症狀。

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

最主要的原因是內耳的耳石器脫落,跑到錯誤的管道,刺激神經引起眩暈。

不過,至今還不清楚,為何耳石器會脫落。老化、頭部外傷都可能引起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

這類的眩暈最常發生在突然躺下、坐起或者轉頭的時候。來得快、去得急,持續不到1分鐘,而且不會造成噁心、嘔吐或耳鳴。

馬偕醫院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表示,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通常可以不藥而癒。只需由醫師替病人做一些物理治療的動作,讓耳石回到正確位置。

林鴻清與同事針對54名病人所做的研究顯示,「耳石復位法」對預防此類眩暈復發的短期療效成功率達98%,而長期成功率也將近80%

內耳方面的眩暈與遺傳有關。除了上述的疾病外,與眩暈有關的內耳疾病,還包括因為快速移動如搭車、搭船、跳舞或看見快速移動景象引起的動暈症。

眩暈最令人擔憂的是,它可能為中風、腦瘤表現的警訊。因為,腦幹除了掌管平衡外,更是循環和呼吸的中樞。

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就曾有個腦幹中風的病人,因為厲害的眩暈躺在床上數天,無法下床到醫院,子女也誤認他是想睡覺而不疑有他,幸好後來送醫治療後沒有大礙。這是幸運的例子,但有些腦幹中風的位置很可能致命或導致嚴重的後遺症。

與神經方面有關的眩暈又稱中樞性眩暈。主要是因循環不良造成掌管平衡的腦幹或小腦缺血、缺氧,引起眩暈。

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症

是導致中樞性眩暈和老人眩暈最主要的因素。椎基底動脈一路由肩部下方的鎖骨,經過頸部再到頭部,供應小腦和腦幹血液、氧氣和養分。

此外,椎基底動脈在腦幹的分枝也向下延伸至內耳的前庭部位。

因為老化,椎基底動脈逐漸硬化、狹窄,或者發生在年輕人的椎基底動脈痙攣,都會造成腦幹、小腦、內耳氧氣供應不足,這個訊息傳到前庭神經核,表現出的便是頭暈或眩暈。

眼睛複視、手腳或顏面麻木、吞嚥困難、頭痛也接踵而至。

不過,這類的眩暈很少出現耳鳴或重聽。但一旦出現耳鳴,常是兩側耳朵都有。

腦幹或小腦發生梗塞或出血

這是所有眩暈中,最有立即威脅生命的狀況,因為眩暈很可能是中風的前兆。

除了突然的眩暈外,還有走路、站立不穩、嘔吐、頭痛不已、意識不清、眼球偏向等等神經性的症狀。

腦幹、小腦腫瘤

腫瘤會影響神經,引起眩暈,但都不是很嚴重的眩暈,朱迺欣表示。

例如聽神經瘤常是長在腦幹、小腦、前庭神經核與內耳中間的位置,引起眩暈並影響平衡。

伴隨的症狀必須視腫瘤的位置和影響的範圍決定。

無論是內耳疾病或者神經方面的問題,病人和醫生最怕的莫過於中風。與眩暈有關的是小腦或腦幹的中風。

宏恩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楊怡祥表示,小腦和腦幹中風會表現眩暈和耳鳴,易被誤為是內耳方面的疾病,但可由觀察病人眼振(眼球運動)的形式,區別內耳或神經方面的問題。

「如果純粹是嚴重的天旋地轉,通常是內耳的問題,」朱迺欣教授表示,中風,常伴隨頭痛、複視、身體一邊麻木、一邊沒有力氣、說話不清楚、走路偏斜等等神經性的症狀。

馬偕醫院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建議,60歲以上的人,若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病史、平常慢性頭暈卻突然爆發嚴重的眩暈且持續超過24小時、嘔吐得很厲害都要警覺是否為中風。

一些內科疾病也可能引起眩暈,最常見的是高血壓和糖尿病。

另種值得注意的事是,頭暈(包含眩暈)常發生在老年人,而且造成的原因常不只一種,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表示,老人常因頭昏或頭痛而抱怨是眩暈,診斷時釐清症狀、區別頭昏的種類對治療很重要。

不管是眩暈還是頭暈,病人主述的症狀對醫師做正確的分類很重要,「不要讓醫師誤入岐途,」劉秀枝提醒。

就診時,務必提供醫師下列的資訊:

1.發作的時間、好發的狀況(特定姿勢、撞擊、壓力大……)、持續的時間、間隔時間。

2.眩暈時是如何暈:例如,是旁邊轉還是自己轉,是天旋地轉,還是往下掉的感覺等等。

3.伴隨的症狀:噁心、嘔吐、聽障、耳鳴、臉麻、頭痛……

4.病史、服藥種類: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有些藥物也會造成頭暈或眩暈,但一樣的藥物,每個人感覺不同,劉秀枝表示,有些人可能會出現不適,但有些人不會。

5.職業類別或是身處環境:楊怡祥表示,長期身處噪音大、有機溶劑濃度高的地方也可能造成眩暈,例如愛聽高分貝的音樂、油漆工、美髮業人員等等。

不同原因造成的眩暈,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法。目前多用物理治療和藥物。嚴重的如美尼爾症病人,若藥物無法改善眩暈的問題,就採中耳注射類固醇的方式。目前已很少用開刀治療眩暈。

馬偕醫院醫師林鴻清表示,若是內耳方面的眩暈,9成可藉由飲食、生活、藥物改善。

耳鼻喉科醫師和神經科醫師都表示,除了對症治療外,並沒有特定的方法可預防眩暈發作或復發,健康的生活仍是通則。

6.眩暈的病人應避免菸、酒。楊怡祥建議咖啡或茶,一天一杯就好。

7.避免壓力或失眠:壓力大除了影響免疫系統外,也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可能引發眩暈。

8.食物:有的醫師會建議眩暈病人少吃柳丁、番茄,因為內含麩胺酸,可能使血管收縮,影響原本血管狹窄、血液循環不良的人。不過,許多專家對此持保留的態度,目前關於食物和眩暈的關係還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