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ne姥姥逛台大校園

2009062017:33

shine從小就很嚮往台大,卻一直無緣走進台大校園;5月初在台北時,女兒約我在公館午餐,所以就乘坐捷運新店線到公館站下車,餐後就特地進台大校園逛大街囉!創校於1928年,台大的前身是日據時代的台北帝國大學。做為台灣第一所大學,無疑開啟了台灣高等教育的第一扇門,也因此1931年所建的台大校門現在已成為三級古蹟,形式與意義上俱是台北市珍貴的文化財,讓人探索不盡。

 

台大校門口花圃,呈現成「台大」的標幟。

校門前的大學廣場

三級古蹟的台大校門

傅園是台大前校長傅斯年先生的墓園,位於羅斯福路四段校門口旁邊。

從正門進入台大後,右手邊的一小片樹林就是台大傅園。傅園最初是日治時代台北帝國大學理學部所屬「熱帶植物標本園」,裡面的木本植物,大多是原生在南台灣的植物;1950年傅斯年校長因健康不佳又過度操勞,於任內過世,經討論後決定於台大校內擇處安葬。 1951 12 月斯年堂完成,亦將此地更名為「傅園」。

傅園雖被熱鬧的環境包圍,這裡卻非常寧靜。

傅園的建築形式,擷取了帕德森神廟的比例和建築語彙,斯年堂屋簷下方的裝飾圖騰與放射狀圓柱、方尖碑、水池,環狀步道的對稱造景,是個莊嚴隆重的紀念場所。

傅斯年校長希臘式紀念亭~傅斯年校長提倡學術自由的作風,深深影響台大,因此在台大,椰林大道旁的傅鐘,是紀念傅斯年校長的,校門口旁的傅園,則是傅校長的墓園。相傳台大的第一任校長傅斯年,因為不喜歡學生蹺課,因此謠傳情侶蹺課去「傅園」,就會被詛咒。

台大傅園可以找得到媲美墾丁國家公園的「銀葉板根」,熱帶雨林區潮濕高溫,土壤水分幾成飽和狀態,因此植物會在樹幹基部形成「板根」,以便排水不良時幫助根部呼吸,第倫桃和銀葉樹都有板根,傅園中就可一見廬山真面目。園內數株大老級的榕屬植物,氣生根接地之後形成「支柱根」,也是相當典型的熱帶生態現象。

傅園是座植物寶庫,為了南進政策,熱帶植物進入亞熱帶的北台灣之後,種類變少,但台大校園卻遍植棕櫚科的大王椰子,還有榕樹、欖仁、水黃皮、麵包樹、鳳凰木等等,帝大時期來此落地生根的移民,如今都還老當益壯。

臺大校門口保留了創校以來樸實的校門,走進台大筆直宏偉的椰林大道,可以仔細觀察校園初期規畫所遺留的空間布局,大體呈現出成列椰子樹與兩側的建築物立面,切割成東西走向、中軸為主的三個槽狀空間,形成巴洛克式風格的儀典式大道;南北取向的建築群,15公尺高的水平取向空間格局,再加上以各系院為單位各自形成完整建築群,都是相當鮮明的特色,而T字路往往正對建築物中央,也凸顯了「端景建築」的重要性。

椰林大道的主角為大王椰子,大王椰子株形高聳挺拔,是國內引進的椰子類中最高大而壯觀的一種。


 

文學院~立面山牆與和拱窗呈現古典韻律之美;矗立於椰林大道左側的是台大文學院的系館,是台大最古老且深具意義的建築物,列為三級古蹟的文學院。




 

傅鐘是台大的精神象徵;傅鐘於每節上下課時的鐘聲二十一響,其由來便是源自傅斯年校長遺愛人間的一句哲理名言:「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早年與近來的校舍建築各具特色,也是遊覽台大校園不可錯失的。



 

位於椰林大道中心的傅鐘,代表台大人對傅斯年校長愛護學生的學者風範永遠的懷念,與感佩其對民主自由的尊重與貢獻。傅鐘的實質形式本身並不巨大,它的空間,是一種表徵(再現)的空間( spaces of representation )。紀念性不在於形體,就像是鐘聲,是一種無形但卻清楚的聲音,在象徵的空間中迴盪。




繁忙的台北人即使無暇趕赴陽明山賞花、關渡賞鳥,走進台大校園還是可以獲得百科的知識、心靈的喘息,真是一座補償性的另類公園、活生生的博物館。台北人真是很幸福ㄝ!
 




這棟建築物shine不知道是什麼大樓?~好像是行政大樓吧?~


 


 

大樓前面的蘇鐵是稀有的植物喔!



 

是否稱為小福廣場呢?  shine 覺得這房子披上綠色外套還蠻好看呢!



 

生命科學館~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因為在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外等待女兒用餐,所以shine就到處拍攝囉!




 

這個迴廊不錯看~左右各一張囉!



 

鹿鳴廣場是台大人最喜愛的飲食地點。此區主要植物有台灣欒樹、白千層、琉球松。廣場裡的白千層、松樹則是台北著名的老樹之一,樹齡均已超過五、六十年。白千層特點是不斷向外延伸木栓層組織,長出層層斑駁的樹皮。而松樹毬果裡的松子,則是松鼠的美味佳餚,故常見松鼠穿越其間。



 

白千層道通常都稱做情人道,不知台大是否也是如此稱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