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遊臺北木柵動物園(3)~非洲動物區

2010061016:05

非洲是僅次於亞洲的第二大陸地,包括地中海型、沙漠型、半沙漠型、熱帶雨林型、熱帶莽原型等多種氣候區,在這古老的陸地上,孕育出世界最龐大的動物族群,不僅動物種類豐富,數量亦最為壯觀,素有「野生動物王國」之稱。

非洲動物區展示動物中有數種列名於華盛頓公約,受國際貿易管制的瀕危珍稀物種,包括金剛猩猩、黑猩猩非洲象白犀牛、狐猴科動物、北非髯羊山斑馬格利威斑馬河馬侏儒河馬等。

長頸鹿的英文名稱giraffe源自阿拉伯文,原意為「行動敏捷的人」。

長頸鹿~在淡黃的底色上,有棕色的大小形狀不同的斑塊,每一個亞種(共分成8個亞種)都有不同形狀的斑紋,斑紋的顏色會隨著年齡而變深,腹部的顏色比較淡,沒有斑紋,尾巴蓬鬆,頭部有1-2對的角,舌長,眼睛大,睫毛長,脖子和四肢都很長,雌性有四個乳房。

長頸鹿是最高的陸生動物,牠們的脖子很長,但是脖子裡面的頸椎骨節數並沒有比其他哺乳動物多,一樣只有七塊頸椎,只是每一節都加長了。舌頭可長達45公分,又長又靈活,方便他們取食樹葉。



長頸鹿的身高也會造成困擾,當牠們在喝水或是由地面取食的時候,必須把雙腿張得很開,或是把前腳彎曲,才能夠把嘴巴接觸到地面;這同時也是一些肉食動物攻擊他們的大好時機。



洲動物區物種有三種斑馬,山斑馬格利威斑馬查普曼斑馬shine不是很確定拍攝得是哪一種囉!

格利威斑馬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全身包含四肢都是黑白相間的條紋,非常細密,腹部則為白色,與查普曼斑馬相比,他們軀幹的後半部仍為垂直條紋,是最大也是最漂亮的一種斑馬,頭部比較大,身材苗條,腿長、耳大,鬃毛長而直立。


 



 

查普曼斑馬~全身都是黑白相間的條紋,但是變異較大,有些黑色條紋較粗,也有些白色條紋較粗,較粗的白色條紋中會有淺色像陰影般的條紋,耳朵較短。


 

查普曼斑馬通常棲息在大草原、稀疏的林地、開闊的灌木叢或草地上,也曾在海拔4,400m的山區發現過他們的蹤影。


 

查普曼斑馬是群居的動物,由一隻雄斑馬領導4-6隻雌性及牠們的子女,領導的雄斑馬負責保衛群體中其他的斑馬;當牠年邁的時候,牠的領導地位會被其他年輕強壯的雄斑馬取代,年邁的斑馬則加入「單身漢」群繼續生活。


 

查普曼斑馬一胎通常一隻,剛生下的小斑馬約有32kg1小時之內就會跑動,1周之後就會開始吃草,16個月大時斷奶,1-3歲時會離開群體獨立生活。



 

臺北動物園內的長頸鹿銅雕不錯看ㄝ!


 

~全身都是黑白相間的條紋,身體部分的條紋比臀部窄,尾巴與臀部交接處上方的花紋非常特別,條紋黑白分明,沒有淡灰色的條紋;腹部為白色,耳長可達200mm,喉部有垂肉。


 

山斑馬是日行性的動物,主要的活動時間是早晨及黃昏,通常棲息在山區的草原中。山斑馬是群居的動物,由1隻雄馬領導1-6隻雌馬,還有他們的子女共同組成一個群體,雄斑馬要負責保衛群體,遇到危險的時候,會警告他的妻小。雌斑馬終身留在原來的群體中,成年的雄斑馬會組成「單身漢」群體,或是向具有領導地位的雄斑馬挑戰。


 

臺北動物園內的河馬館區囉!


 

河馬是兩棲性的哺乳動物,擅長游泳與潛水,白天牠們通常待在水裡或是河邊的草地及蘆葦叢中活動及休息。晚上即至草地上覓食,為了尋找食物,牠們可遷移數百公尺至數公里之遠。


 

河馬分布於撒哈拉南部到尼羅河三角洲。寬吻,大嘴,身體呈短筒狀,腿短而粗,前後隻均為四趾,鼻孔在吻部上端,且可以關閉。體表毛短而稀疏,膚色為灰棕色,腹部略帶粉紅色,眼睛突出,耳朵豎立。嘴巴可以張開超過150度,上顎的犬齒周長超過230mm,下顎犬齒露出牙齦的部分就有300mm長,總長度可達700mm,重達3kg




 

河馬在潛水的時候,會把鼻孔和耳朵關閉起來,避免水跑進去,牠們一次通常在水裡待3-5分鐘,最長可以閉氣長達30分鐘。



 

河馬皮膚上有特殊的腺體,會分泌一種紅色的液體,讓人以為河馬的汗是「血汗」,這些分泌物可保護河馬的皮膚不會過於乾燥。

 


 

伊蘭羚羊~毛色為黃褐色,體側有垂直的條紋,但是並不明顯,頸部有短的鬃毛,喉部有一叢較長的毛。
 


 

雌雄均有角,角略成螺旋狀,雄性喉部有垂肉,頭頂有一叢深色的毛,兩肩之間有肉峰,身體笨重。




 

伊蘭羚羊看似笨重,其實牠們非常機警靈活,奔跑時速可達70km,能輕易躍過1.5m高的圍欄。


 

伊蘭羚羊主要棲息於大草原區及開闊的林地,通常在早晨、黃昏及夜晚覓食活動,天氣太熱時則躲在陰涼處。通常成群活動,群體中的雄羚會建立起階級制度,階級高的雄羚享有交配的權利。

 


 

伊蘭羚羊每胎生一隻,初生的小牛22 -36kg,生長得非常迅速,一年就可重達450kg。牠們的肉質好,皮毛佳,人工飼育容易,目前蘇聯及非洲地區都有進行養殖。


 


 

伊蘭羚羊很會擺pose!




 

白犀牛~體色由黃棕色到灰色,耳朵邊緣與尾巴有剛毛,其餘部分則無毛,上唇為方形。鼻上的角平均為60cm,最長可達200cm


 

白犀牛名稱來自於荷蘭文"weit",意思為"wide" (寬平),針對牠們寬平的嘴唇而言,後來被人誤稱為"white" (白色),故稱"白犀牛",又名"方嘴犀"。牠們寬平的唇部,可像割草機般啃食地上的草。


 

白犀牛的視力很差,主要依靠聽覺和嗅覺,奔跑時速可達40km。比黑犀牛溫和,較不具攻擊性。白犀牛會成群活動,群中通常是母犀牛與小犀牛;成年的雄犀牛則多半是獨居,牠們會撒尿及散佈糞便的方式來標識自己的領域,在爭奪領域時,會互相用角攻擊。


 

斑哥羚~短毛,由肩部到臀部有豎立的鬃毛,長而蓬鬆的尾巴,身體的上半部為鮮豔的栗紅色,腹部為黑色,胸前有一個新月形的斑紋,身體側面有10-16 條白色垂直條紋,臉頰、喉部、腿部內側及膝蓋均有白色的斑紋,雄羚在年老時體色會逐漸變深,雌雄均有螺旋形的角,角的表面光滑,長度平均為835mm,最長可達一公尺。




斑哥羚羊是日行性的動物,主要在晨昏及夜晚活動,通常棲息於平地的森林中,喜歡在濃密的森林裡穿梭。


 

斑哥羚羊就像其他吃樹葉的動物一樣,會用後腳站立,將前腳搭在樹幹上取食樹葉,可以搆得到2.5m高的樹葉;有時候會為了獲取鹽分,而去吃被閃電擊中而燒焦的樹幹。


 

斑哥羚羊非常害羞,受到驚嚇的話一溜煙就消失了;當牠們跑步時,會把角向後倚靠在背上,避免被藤蔓樹枝糾纏住。所以,比較老的斑哥羚羊的背上還會有角依靠的印子,角的前方則會有與樹枝摩擦的痕跡。



 

黑猩猩~臉部為黑色無毛鬚,眉脊隆起;頭部有毛髮,成年後會略禿;小黑猩猩的鼻子、耳朵、手掌及腳掌為肉色,身體部份的膚色則每一隻不同,由淡棕色一直到暗黑色都有。


 

母愛是不分人類 or黑猩猩!


 

黑猩猩是群居的動物,每群約35(15-100),由一隻成年的雄性領導。每群就像一個部落一樣,如果擅闖別群的領域,就有可能會被在邊界巡邏的黑猩猩攻擊。


 

黑猩猩雙手靈巧,是使用工具的高手。園內的展示場設計了兩棵鋼筋混凝土的假樹,具有隱藏式的採食槽,內含托盤可盛蜂蜜,聰明的黑猩猩會以小樹枝從採食孔插入沾食蜂蜜。由於遊客不當的餵食動物,使得園內的黑猩猩學會了拍手乞食及危險的丟擲動作。


 

北非髯羊~俗名大角羊;毛色為黃褐色偏紅色,耳內、臉頰、腹側及四肢內側為白色,尾巴長,耳朵小,雄羊脖子下面由喉部一直到前腿有長而柔軟的鬃毛,雌雄均有角,雄性的角先向外長,再向內偏轉,最長可達840mm


 

北非髯羊棲息於貧脊的岩石、沙漠地區;因為棲地沒有高大的樹木可以提供掩蔽,所以在遇到危險時,牠們會靜止不動。居住的環境非常乾燥,必須吃植物及露水來補充水分。通常成小群活動,由一隻雄羊擔任領導,再加上幾隻雌羊及牠們的子女。

 


 

東非狒狒~毛色為橄欖色,臉部黑色無毛,雄性的頸部及肩膀的毛較長,也比較強壯,口鼻部延長,有點兒像狗,尾巴成倒U形。


 

東非狒狒是日行性的動物,主要棲息於大草原、草地、開闊的林地、石礫山地等區域,通常在地面活動,也會爬樹。


 

東非狒狒是群居的動物,每群的大小通常為30-60隻,雌性數量較多,但是雄性地位較高,雄性的狒狒藉由打架及結盟來決定彼此的階級,只有高階的雄狒狒才能與發情中的雌狒狒交配。非洲的狒狒數量很多,分佈也很廣泛,因為牠們會吃農作物,所以當地的農民非常厭惡狒狒,常常射殺牠們。


 

白頸狐猴是狐猴科動物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分布於馬達加斯加島東部;皮毛長而柔軟,耳朵被毛髮遮蓋著,毛的顏色變化很大,以黑色為主,四肢、背部及頭部有白色的斑紋;與其他種類的狐猴不同的地方在於牠們的頸部有腺體,而且有三對乳房。


 

環尾狐猴背側的毛色為棕灰色,腹側是白色,有一條黑白相間的尾巴,非常醒目;群居動物,一群通常有12-24隻個體,成員包括幾隻擔任領導中心的雌性,負責維持族群的領域,加上牠們未成年的子女,和幾隻雄性個體。雌性環尾狐猴會終生留在原來的群中,而雄性則游走於許多群之間。


 

環尾狐猴白頸狐猴和睦共處



 

金剛猩猩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臉部沒有毛鬚,毛色為灰色到墨黑色,雄性背上為銀白色;口鼻部較短,眼睛及耳朵小,鼻孔大,前肢下臂比上臂短,手掌大,身軀健壯結實。

 


園區很大,一次逛完很辛苦;動物很多,一次看盡很疲累! 建議多來幾趟,每次參觀一部份。幾種不累的玩法,誠心推薦給您 ...

~~歡迎繼續賞玩 木柵動物園~鶴園&大貓熊館 臺北木柵動物園~亞洲熱帶雨林區~~



  •    (悄悄話) 1F
  • <悄悄話留言,不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