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天后宮(台灣最早的媽祖廟)&中央街(澎湖最古老的商業區)

2010032422:18

澎湖中央古街是是澎湖最早形成的古街屋式傳統商圈;開台天后宮、台廈郊會館、施琅祠、萬軍井、四眼井等古蹟均分布其中,除展現400年豐厚的歷史資源及獨特的環境風貌,也是極具文化資源及觀光產業價值的古街市。中央老街有如一本活的歷史,見證澎湖數百年來的發展。

遊覽澎湖天后宮除了能感受天后宮的豐富歷史,還有廟宇本身的建築美感,仔細瞧瞧廟宇的設計與裝飾,也是一種享受。和一般寺廟比較不同的是,天后宮採取的是閩南式的建築,共有四進。廟堂的裝飾,不論是四幅金畫或是龍馬負河圖的雕塑等等,都是出自廣東匠師朱錫甘之手。

澎湖天后宮是全台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依傳統元宵節都會展開過平安橋、乞平安龜;所以元宵節的天后宮前都會搭起平安橋。天后宮歷經多次修建,1923年日治時期的翻修為天后宮奠立了二進主構的型制,廣東潮洲籍的澎湖木雕師 傅藍木先生在此時期為天后宮華麗璀璨的木雕藝術立下典範,成為天后宮傲世百年的宗教藝術聖堂。1985年文建會再為垂垂老矣的天后宮重新整修為現貌。

現存台灣地區最早的天后宮是澎湖縣馬公天后宮 ;這座廟的創建極可能是在明朝中葉,漳、泉、興化府等籍的商賈、漁夫,路過或專程來澎湖經商、或耕作、捕魚時,曾建小廟以奉祀船頭媽祖。故萬曆年間,立「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麻郎等」碑於媽祖廟。

對大海的子民而言,奉祀媽祖當然是最重要的事情。澎湖天后宮是台灣最早建立的媽祖廟,目前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福建沿海漁民為保佑出海作業船隻,將媽祖由故鄉恭請分靈至澎湖建立宮廟,時光飛逝,轉眼間庇護澎湖縣民400多年,當時稱為「娘媽宮」,就連船渡口也稱為「媽祖宮」,簡稱「媽宮」。於西元1902年把「媽宮」改為「馬公」,即為今日馬公地名的由來,這座廟宇不僅是馬公的地標,更為澎湖的精神象徵。

以後信士日眾,廟宇規模日大,天啟年間媽祖廟已是二進的廟宇。崇禎年間,鄭芝龍擴建為三進大廟。永曆十七年二月,荷將波特攻佔澎湖時,曾遇焚毁,唯損失不大。同年三月,鄭經收復澎湖後,曾重新整修,故蔣毓英所修台灣府志云「偽藩更新之」,而此次整修一直到施琅擊敗鄭軍時,媽祖廟依然存在。


 

開臺澎湖有幾項傲人的紀錄:1.它是全台灣最古老的媽祖廟,距今已有四百年以上的歷史;2.天后宮亦是台灣少見的金面媽祖,乃清康熙皇帝封為天后尊榮;3.天后宮出土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為台灣出土最早的一方石碑;凡此種種歷史軌跡都增添天后宮的歷史地位與宗教內涵。
 


 

天后宮原稱「娘媽宮」或「媽祖宮」,在清代時期為單進兩落三開間格局,1923年重建後的格局,即為現今所見之廟觀。廟內細膩的木雕及屋樑上的彩繪都是藝術珍品,樑柱斗拱、石鼓雕琢、壁牆浮雕及殿內門扇窗櫺等,都呈現古樸而精細的面貌。澎湖天后建築為三進二院格式,主要分山川殿、正殿以及清風閣,山川殿前有八卦石階及燕尾屋簷。

 


 

華麗的燕尾廟宇建築,上面有一對生動的四爪龍;


 

山川殿屋頂上的垂脊「排仔頭」泥塑,分別塑出「旗」、「球」、「戟」、「磬」 以取其「祈求吉慶」吉祥諧音;

 


 

聽說媽祖是海神,所以是四爪水龍…左側是鯉躍龍門


 

廟宇建築有其吉祥意義,山川殿的屋簷上中間是"麒麟背八卦"~意味"天下太平"


 

天后宮廟埕這棵老榕樹是乘涼的好地方



天后宮廟埕前的照壁


 

天后宮不僅歷史悠久,其建築特色也令人玩味,天后宮共分為前(山川殿)、正、後三殿,左右各有一護龍。山川殿柱架斗栱,多以獅子形像彫之。檐柱外側的兩對吊筒和花籃、蓮花彫刻,彫工細膩精緻。壽樑中央掛著3條龍飾框邊的「天后宮」廟名牌。牌樓下楣樑則以「八仙慶壽」串連。大楣底下,用兩對「螭虎爐」木雕屏門來分隔內外。


 

山川殿的廟名牌上,有三條龍守護著「天后宮 」,儘管年久褪色,仍能感受當時精工巧琢,前後進的樑柱上,尚有獅座、雙兔斗座,用來支撐樑柱與屋頂,宮內還可見到人物座如「趙子龍單騎救主」等故事。


 

左右護龍山牆窗為螭虎石窗。山牆的墀頭,則使用石獅托頂。山川殿步口兩側山牆的龍虎堵,分別塑出左側「穿雲龍吐水」,右側「露齒虎下山」的泥塑。


 

左青龍右白虎~俗話說"入龍喉、出虎口",廟宇龍虎邊的判定是以正殿神明面向的所在來解釋,因此所稱的左邊,即是我們進入廟宇方向的右邊。


 

石鼓相傳是龍的孩子,就是椒圖(音嬌圖),形是蚌螺生性好閑,常立於門首;一般寺廟都放石獅子,不過也有寺廟是放石鼓(椒圖)石鼓分別刻有螭虎紋、植物紋、螺旋紋。

 


山川殿的後架棟上,掛有大正12年建廟竣工後,由臺廈郊眾商戶敬獻的「帡幪臺廈」及「彼保東方」匾額兩塊。兩側護龍廊道的石柱和柱珠,組合成一寬廣的意象柱列空間。



 

天后宮山川殿至正殿之間側廂房真是古味十足!廟內石柱都是澎湖就地取材的玄武岩所刻鑿而來,因玄武岩材質不夠堅實,所以無法作過度細膩的修飾雕刻,僅以圓柱、方柱、梭柱(廣東師傳常用手法)等不同柱形來突顯。沒有"龍柱"也正是澎湖天后宮的另一特色。
 


 

媽祖宮廟址基地為斜坡地形,在大正11年(1922)重建時,建築設計上即採用三段式高差的地坪設計。山川殿步口與廟埕,採三股式臺階來處理第一段1.5的高差。山川殿與正殿間的1.5高差,則設計由廊道兩側的臺階來處理。由於地平高差的處理巧妙,正殿正面有著雄偉壯觀的視覺效果。正殿正面在大正12年(1923)完工後,並未架裝屏門,光復後為防東南方向颱風,才加裝屏門。


 

正殿上雕刻的題材與形式,近似水墨與花鳥畫八扇門皆以花鳥作為主題,象徵富貴與幸福同在



 

天后宮旁邊就是澎湖最古老的商業鬧區~中央街至四眼井


 

中央街位於澎湖天后宮東側不遠的直街,是澎湖歷史最悠久的商街之一,澎湖人習稱為「街內」,清朝時代稱為「大井街」;日治時期的商業交易,全以此區域為中心,曾經是澎湖最為繁榮的市街,也是台澎發展第一個漢人聚落。

 


 

shine的童年大部份在" 街內"玩耍嬉戲,婚後的婆家又是天后宮旁的 愛鄉民宿,所以對中央街真是戀戀情深,但中央街已不若幾十年前迷宮似有趣的小巷弄及繁榮商圈,讓shine心中真是有些許失落感;民國926月,在澎湖縣府的努力和中央街居民的極力爭取下,中央街經過專業人士的規劃設計後,終於動工拆除並且重新改建,目前中央街展現了另一種古街的新風貌。
 


 

中央街經過改建後,地上是平整的石板路,兩旁有著整齊劃一的屋簷、門面、樑柱~三峽老街 的古風味很像,希望也能恢復往日的繁華。
 


 

澎湖第一街--中央街是澎湖最早形成的商家聚集地,新改造的街屋雖沒看到往日風華,但老街也古味飄香,旅遊季時(清明後至中秋前)中央街的藝品店,咖啡,民宿都很有老街味道也會很熱鬧喔!


 

這裡就是『七街一市』井然有序的『街內』中央街,當年隨著天后宮絡繹不絕的香客而逐漸成形,各式各樣的店舖紛紛林立在巷弄間,是日治時代最熱鬧的商店街,有著「馬公西門町」的美譽!只是中央街因為時代變遷、其他商圈崛起,慢慢失去優勢而沒落了。
 


 

摸乳巷這名稱可不是亂取的,因為早期房舍都僻鄰建蓋,巷弄間較狹窄僅供一人側身通過,如果兩人迎面而來就會發生摩擦碰撞,於是『摸乳巷』這名稱就不脛而走了。其實shine小時候走這窄窄暗暗的『摸乳巷』那緊張的感覺似乎還依稀存在呢!巷口可以通往最熱鬧的中正路喔!
 


 

~有摸乳巷也就有摸乳茶ㄝ!~
 


 

大井街為昔日媽宮七街一市之一,其主要商家店舖有藥材舖、竹器舖、瓦器舖、瓷器舖、酒米舖、麵餅舖、油爆舖、打銀舖、故衣舖等。日治時期中央街稍行規劃後,更成為馬公商業中心。


 

中央街內的街內公園~市區中的綠地吸引很多鳥兒,是個很悠閒放鬆的好地方呢!

 


 

中央街的地上可找到這些街名~大井街
 


 

俗稱「街內」的媽宮(馬公)中央街,不但是馬公發展成市鎮的濫觴,也是台灣地區現存最早的漢人聚落。
 


 

中央街內的中央旅社在澎湖很有歷史感喔!(1923年開始營業ㄝ!)
 


 

中央街北端有一口歷史悠久的古井「四眼井」,又稱「四孔井」、「四穴井」。中央街為澎湖最早形成的街道,而位於中央街的澎湖開臺天后宮早逾四百年之歷史。人沒有水不能生存,早期鑿井當然是為民生飲水之用,以此邏輯推想,四眼井立井歷史之悠久可見一般。「四眼井」為單一井穴上覆石板並留有四個汲水孔,已公告為三級古蹟。
 


 

四眼井特異之處在於終年湧出泉水,遇到乾旱不雨也不會乾涸,井深5.6公尺,井寬2公尺
 


 

位於中央街四眼井旁的乾益堂為一家中藥舖~是縣定古蹟



 

乾益堂中藥店的建築就是藝術,建於日治大正七年,建築面積21.75平方公尺,樓高二樓,「仿巴洛克式」的街屋立面是乾益行藥行建築最具特色的部分,由於建築物的外觀樣式一直保存完整,地址又位於中央街古蹟保存區內,薛氏家族有感於歷史建築保存的重視要,特於民國八十八年,向澎湖縣政府申請公告為「縣定古蹟」,以永久保存。


 

一樓中藥舖、二樓的神明廳是乾益堂中藥店八十多年來維持不變的使用空間。中藥舖是替人抓藥及接待訪客的地方,也是藥舖營業相關文件存放重要空間,營業櫃、藥廚,也都與建築物有著相同時期的歷史。



 

乾益堂中藥店正面採取巴洛克建築風格,二樓陽台是典型的欄杆式歐式裝飾藝術,店內則是又傳統閩南的建材與隔間風格,加上百年老藥櫃,木板樓梯,棉紙格子門都使得乾益堂充滿了歷史味...



 

乾益堂藥膳蛋以十全大補的中藥材燉煮兩天而成,這種藥膳蛋冷藏可保存數天,不管冷吃或熱食,吃起來都有一股中藥獨特的芳香,滋味絕對令人難忘,豆乾也是如此,shine今年春節前還特別訂購,是家人最受歡迎的年菜滷味呢!逛中央街時一定要來品嚐這可以補血補氣的健康點心~藥膳蛋&藥膳豆干喔!
 


 

施公祠乃台灣唯一奉祀「清朝靖海將軍施琅」,為民家式之祠堂,建廟時代不詳。或以為康熙35年(1696),施琅去世後,民眾興建以資紀念。時稱「施將軍廟」,道光23年重建,始易名為「施公祠」。不過施公祠現在是有人居住的民家,所以平常是不對外開放參觀,但可進去參拜。
 

 


 

施公祠前有萬軍井,萬軍井原名"媽宮大井"、"師泉井"。因為中央街裡頭有條大井街(中央街舊名大井街),關於萬軍井的由來又是個眾說紛紜,比較常民的說法是清康熙22年(1683)靖海侯施琅提督福建水師攻佔澎湖與明鄭海軍交戰,途經澎湖兵將疲憊不堪,又缺乏飲水,於是施琅便放出媽祖庇佑清兵爭討鄭軍的耳語,擾亂明鄭軍隊的士氣,並凝聚清兵的作戰意志。當時施琅就是以皇帝賜予的寶劍戮地成井,祈媽祖賜水,果然井中湧出汩汩甘泉,萬軍汲取不竭,故稱之"萬軍井"。萬軍井和施公祠目前列為三級古蹟~萬軍井旁的小門是愛鄉民宿的邊門。
 


 

所以天后宮旁邊聚落的發展比四眼井附近的聚落來得早,以前的聚落必須具備水井飲用水,如果四眼井的歷史在400年左右,那對照萬軍井的地理位置,萬軍井的歷史就絕對不下400年,因此萬軍井應該是在施琅征討澎湖的時候就存在才是。
 




 

臺廈郊之會所,早期設於天后宮後進之公善樓「清風閣」,在光緒元年則遷至修建後的水仙宮。臺廈郊實是澎湖行郊的統一稱乎,由臺郊金利順、廈郊金長順合組而成,創建的實際年代其實早於清代乾嘉時期,而在同光年間最繁盛。臺廈郊會所所在早期在天后宮,後遷於水仙宮,奉祀媽祖與水仙尊王。當時澎湖重要的商人與舖戶,幾乎都參加這個行業組織。日據時期,改名為澎湖臺廈郊實業會,光復後臺廈郊雖然名號仍在,但幾乎已無其實質,之後更改為澎湖縣商會至今。由於商業型態的改變,原臺廈郊已不復有昔日景況,同時這個組織也變為純粹的神明會組織。民國74(1985)定為三級古蹟。


 

中央街的導覽通常是:中央街四眼井乾益堂藥膳蛋施公祠萬軍井澎湖天后宮馬公老郵局澎湖警察文物館馬公南甲海靈殿順承門



 

到南甲要順便參觀海靈殿


 

澎湖警察文物館~可進入參觀


 

澎湖舊郵局[郵便局],以前澎湖是電信郵政合併營業,所以有電信的標誌。澎湖郵便局-建於大正十三年(1924),建築時期適逢「歐風建築」盛行,所以郵便局建築物採用了「和洋混合風的設計。屋頂構造採用「兩坡頂」設計,大門屋頂受到軍國主義的影響,採用「切角頂」型式,並舖設水泥製日式文化瓦。屋頂外觀型狀恰似一頂日本幕府將軍頭盔。窗戶為「方形窗」,牆壁為硓古石造承重牆。外牆飾面使用「水泥漿打毛」施工法,牆面基座部份粉刷成仿「方石砌」構造。
 


 

順承門
 


 

老郵局澎湖警察文物館時也可能欣賞碼頭區剛好會有台華輪靠岸喔!

 

PS:天后宮旁的 澎湖愛鄉民宿 shine家族的人在經營,地點在馬公市區很方便,距離觀音亭走路5分鐘;房間雖不豪華但寬敞舒服,而且還能仔細觀察到天后宮的屋脊呢!風茹茶及仙人掌汁特別可口喔!
訂房請電恰06~9279296 或 0932999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