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花東遊記~馬太鞍休閒農場

2022040708:00


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位於花蓮光復鄉馬錫山腳下,依傍中央山脈,三面環山,是一處湧泉不絕的天然沼澤濕地,面積廣達12公頃。



感覺池水非常清澈,魚兒水中游。



走在步道賞心悅目,可惜1月不是賞蓮的季節。



民國80年,花蓮縣農會在馬太鞍休閒農業區設立蓮花專業區,推廣種植花蓮縣的縣花-蓮花。20多年來,種植蓮花的區域從5公頃逐年增多,每年5月到8月間,是到此欣賞蓮花的好時機。



馬太鞍休閒農業園區目前主推的行程就是萬種風情DIY體驗工作坊,內容為萬種風情種子創意手作+生態導覽+風味餐+悠閒下午茶



巴拉告石煮區~石煮火鍋的由來是因為以前的人並沒有鍋子、瓦斯等物,為了在野外烹煮食物只好就地取材,一般都是以檳榔葉來製作鍋子,把魚蝦野菜等食材裝入,然後利用柴火碳烤石頭,當石頭燒成火紅之際丟入檳榔葉食器裡,水就會沸騰滾燙,利用多次來回的丟入火紅石頭就會把食物煮熟,而這石頭還得特別選過,隨便選的時候一經高溫可是會碎裂,所以石煮火鍋選擇用竹筒來石煮,一開始會裝滿魚肉薑絲水,然後一個人夾出石頭先碰水清洗,之後再把石頭放進竹筒裡,煮的兩人可要非常有默契。shine第一次來的時候有參與,很有趣!



巴拉告石煮區後側可見清淺的芙登溪



馬太鞍休閒農業區是馬太鞍部落阿美族人的傳統生活區塊,過去這裡長滿了樹豆,因此阿美族人稱此地為「vataan」(阿美族語樹豆的意思),這也是「馬太鞍」地名的由來。






阿美族人獨特的「Palakaw」巴拉告生態捕魚法的工具



蓮花池中鴨鴨悠遊






清淺的芙登溪發源自馬錫山,要進一步進入馬太鞍濕地園區的後半段,需要走過「白鷺橋」



馬太鞍的生態特色純樸清幽,大自然滋養著這片沼澤的豐美生命,自然與文化相結合,為古老部落展現新生命。



白鷺橋下的芙登溪






記得上次參觀巴拉告生態捕魚法似乎是在芙登溪中此地進行



阿美族人在這片濕地上發展出獨特的「Palakaw」巴拉告生態捕魚法,利用中空的大竹子、筆筒樹的樹幹與九芎枝幹等天然材料,製作出一個三層的結構物放入水塘中,讓魚蝦在其間棲息繁殖。經過一段時間後,將九芎枝幹提出水面,即可將攀附在樹枝間的小蝦抖入三角魚網中;而藏放在底層的大竹筒能輕鬆捕獲鱔魚、土虱或鰻魚等底棲性魚類。






清淺的芙登溪發源自馬錫山,一路匯集自地底冒出的湧泉,由南向北蜿蜒穿過馬太鞍休閒農業區,滋養著這片沼澤的豐美生命。






shine曾來過馬太鞍休閒農業區2



記得全家第一次來此,就是在此處參與巴拉告生態捕魚法



由於溪流的流速與深淺變化,營造出多樣化的生存環境,使得馬太鞍濕地處處充滿旺盛的生機。此濕地曾經榮獲全國十大經典農漁村、花蓮五大最佳戶外教學場所等殊榮。



來自中央山脈的潔淨之水成就了馬太鞍濕地,不論是貫穿濕地的芙登溪或是水底伏流湧泉,都堪稱馬太鞍濕地的生命之泉。



阿美族人獨特的「Palakaw」巴拉告生態捕魚法的工具



馬太鞍休閒農業區拍照不錯看







忘記是什麼植物啦!只記得導覽講很多,所以才會拍下照片喔!


格友charleyho告訴我~爬藤植物是黃藤,藤心可食,藤皮抽絲作繩索,用途很多。



蝶豆花~飲料顏色很美但我不愛喝



欣綠農場嗎?



循著馬太鞍濕地木棧道繞行一圈,一池一池的小沼澤宛如人間仙境。



木棧道旁有一排不是很漂亮的落羽松






因有專屬攝影師還是拍照留念啦!



其實景觀到處都很美



落羽松老樹根部常向四周隆起,形成板根,其生長溼地或水中,另從根部生出屈曲膝根,樹幹周圍有瘤狀或膝蓋狀的呼吸根;這或因落羽松沒有主根深入底下,必需以膝根及板根來支撐高聳的樹幹。



台灣桫欏莖幹長可高達10餘公尺,看起來與筆筒樹很相似。



不知是否山牽牛花?



綠隧道很適合拍照



導覽結束又是拍照時間



鳥巢蕨很性格喔!



又回來白鷺橋



看到兩個大石磚灶喔!



馬太鞍因中央山脈阻擋日照較短,加上溼地土壤肥沃,適宜蓮花的生長,每逢夏季蓮花亭亭玉立,搭配柔和曲線的蓮葉,在陽光下更具特色。



離開前和池中悠遊的魚兒說再見






馬太鞍文史工作室及「馬芙壟」



馬太鞍園區因為沼澤地形,以及原住民特有的生活習性,長久以來發展出自成一格的生活文化,這個孕育特殊人文內涵和自然景觀的地區,近年來更因為休閒農業和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而逐漸成為生態文化旅遊的新據點。



雖然shine是第3次參訪,還是很喜歡的景點。



感覺到花蓮團遊時很有可能再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