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世界遺產~從媽閣廟前地到亞婆井前地

2010101522:35

澳門媽閣廟前地是葡萄牙人最早登陸澳門的地方,正是中葡文化融合的起點。(2010.7)
 


 

媽閣廟前的葡式碎石與媽閣廟中式設計成強烈對比,正好體現中西交融的特徵。
 


 

媽閣廟旁邊是海事博物館,是當年葡萄牙人上岸的地方,博物館和媽閣廟前方的媽閣廟前地,地上的小石子黑白分明排成波浪狀,就像海水潑打上岸的樣子。
 


 

媽閣廟遙遙相對的海事博物館,是在媽閣廟正門口右方,以生動活潑的方法展現澳門歷史與大海之間的密切聯繫,還有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和葡萄牙在海事方面的歷史,說明了大海對人類及文化所具有的重要性。
 


 

博物館的所在地相信是當年首批葡萄牙人登岸的地方。在這裡,人們可靜靜地觀賞大海及紫煙裊繞的媽閣廟,廟內供奉的娘媽女神是漁民信奉的保護神,而阿媽閣(A MA KAO)後來成了澳門葡文名字的起源。

博物館就像一艘揚著白帆的三桅船,停泊在媽閣廟前。

地下的展廳主要介紹中國南部及澳門漁民的生活情況。

展品包括各種中式帆船、內港魚欄、說明各種捕魚的方法……

媽閣廟左方的建築物是海事博物館行政大樓!

海事博物館行政大樓前這棵高大的老樹現為遮蔭的好地方~只是不知在此多少歲月囉?!

媽閣廟前地上紅色的澳門郵筒很有英國的感覺ㄝ!


 

媽閣廟左方為媽閣斜巷,俗稱「萬里長城」,但既無長城之長,也無長城之雄,眼見的與一般街道無異。原來當年葡萄牙人在澳門築起城牆,現今已被拆毀,早就了無痕跡。


 

進入媽閣斜巷往上走即可見到一座1874年建成充滿阿拉伯風情的建築物,當年是兵營,由印度來澳的摩爾士兵駐守,現稱港務局大樓,俗稱「水師廠」,名稱來自清朝時人們對海軍的慣稱。




 

這幢兩層高黃白鮮明的建築,最大特色是外牆柱窗為穆斯林式穹頂,整個迴廊被伊斯蘭式尖拱環繞,配合通花圍欄,甚具阿拉伯的建築風格。


 

目前港務局大樓聽說是辦公的地方,並不對外開放,大樓黃色的外牆,外頭的柱廊感覺很有特色。


 

到訪澳門,若要一探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必定與教堂、廟宇、中式樓閣、西式庭園打交道,思緒也行走在由一磚一瓦堆迭起的歷史長廊中。在澳門,中葡建築俯拾皆是,要感受中西融和絕不困難,意想不到的是這裡竟存在有阿拉伯式建築物。
 


 

接著沿斜坡往走上,可以看見一幢幢黃色民房,充滿葡萄牙建築,到亞婆井前地,以為有井,但廣場上水井已經不見了。



亞婆井前地(Largo do Lilau),是位於澳門西望洋山北面的廣場。由於亞婆井前地及周圍古舊建築被列爲澳門建築、歷史和文化文物區,2005年開始,隨澳門歷史城區之一部份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shine不知"鄭家大屋"(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大宅)在哪?~是這ㄦ嗎?


 

傳說明朝一位婆婆在此地築水池貯山泉方便居民汲取飲用,故人稱呼水池爲亞婆井。亞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由此可知,此地昔日為澳門水池之一。有井就有人住,澳門早期的葡萄牙人便聚居此處,故為最古老的住宅區之一。澳門葡人民謠說:「喝了亞婆井水,忘不掉澳門;要麼在澳門成家,要麼遠別重來。」可見本地葡人對亞婆井具有深厚的感情。


 

亞婆井前地位於原來"基督城"(葡人居住地區)的地段,是澳門最早的葡人居住區,周圍葡式建築林立,是一個展示澳門特有都市風貌的櫥窗。
 


 

1994年修復時加裝了龍頭噴泉,象徵著那源源不絕的養育了當地人的泉水。澳葡政府爲保存此區的文化特色,進行了一系列重修工程,亞婆井前地內的兩株百年老榕樹得以保留,增設古典路燈和將石子路面改鋪大理石等。19961月重修工程竣工,亞婆井前地及附近建築的歐陸風情得以留下。



亞婆井一帶現被評定為歷史建築群,稱為亞婆井前地。四周的南歐風格建築物及兩株百年老榕樹保留至今,令這裡留存著一份古韻。


 

~~請繼續賞玩 同學會暢遊澳門 澳門漁人碼頭~好厲害的海埔新生地  澳門漁人碼頭~懷舊一條街體驗異國風情 澳門媽閣廟~